会员名单
> 副会长单位
> 理事单位

是“顺手买1件”还是“顺手坑1次”——防范“顺手买1件”促销乱象风险指南

发布时间:2023.10.16

“我每次下单后,结算页面都会出现‘顺手买1件’的提醒,看起来价格很便宜,但产品并非来自我消费的店铺,这是真的吗?”最近,网购爱好者陈女士注意到,在淘宝购物后出现了“顺手买1件”的促销,每次的商品都不一样,与选购店铺也没有关系,因此产生疑问。

记者发现,“顺手买1件”实为平台和商家的营销手段,并不意味着划算。而且,部分“顺手买1件”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并涉嫌价格欺诈。

虚标原价 商品临期

“顺手买”套路多多

打开某购物平台的App,随机选取几件商品购买,在结账页面就会看到“顺手买1件”的推荐,每次推荐的商品都不一样,与选购产品也没有关联,但这些推荐的商品都非常便宜。

“享受优惠”之余,一些消费者发现,“顺手买1件”的产品无法查看商品详情,如果退出付款页面去搜索这些顺手买的商品,发现价格并没有便宜多少。比如,号称从99元降价至9.9元的玻璃杯,商城的原价只要17.9元,原价488元的项链在商城的正常售卖价格只有29.8元,而且详情页面没有任何“原价488元”的介绍。

此外,一些“顺手买1件”的商品还成了临期商品促销渠道。比如,一瓶“顺手买1件”9.9元的啤酒,原价号称38元,但去搜索商铺发现实际上原价是38元两瓶,而且啤酒还有1个多月就要过期了。评论页面有消费者表示,“顺手买,没想到买的是临期商品。”

消费者赵女士表示,她买过“顺手买1件”的商品,产品图片上写着“玉米9斤”9.9元,但实际上只有2斤,2斤的标识是用灰色小字显示的。她去商品页面看介绍才发现差评如潮。

实际上,“顺手买1件”的商品还存在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问题。

有顺手购买过补水喷雾的消费者评价表示“劣质产品”“过敏”“有股味道”;有顺手购买过蛋白质巧克力的消费者评价说“日期不好”“不划算”“过保一大半”;有顺手购买过封面标注一大袋大米的消费者表示“到手只有7两”。

还有用户表示,“顺手买1件”的商品质量差,还难以维权,购买体验不好。“网上买个自行车座垫,在快捷下单页面,有推荐顺手下单一把小车锁,就买了一个。买的时候没法点进详情页去仔细分析商品是否靠谱。结果质量很差,只有密码没有钥匙,锁坏了都没有备用的钥匙能打开。我去问客服,客服让去帮助里反馈,帮助里反馈完了,又让我去找客服。维权太难了。”最终,该消费者认为,这个价格为10元的小车锁,退货产生的运费可能都高于原价,只好作罢。

对此,记者也“实操”了一番:在某购物平台上随机选购了服饰、食品、家居用品等不同种类的商品,下单时发现,结算页面都出现了“顺手买1件”选项。每次出现的店铺和商品都不一样,与选购店铺也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在同一店铺分次选购同一件商品,先后出现的“顺手买1件”店铺和商品也不一样。

不过,这些“顺手买1件”有个共同的特点:价格优惠。

例如,一款标价128元的遮阳防晒帽,“顺手买1件”的包邮价(以下简称“顺手价”)为26.9元;一款标价129元的小丝巾,顺手价9.9元;更有一款标价488元的“专柜清仓复古文艺珍珠项链”,顺手价只要19.8元。

由此可见,比“原价”便宜一大截是“顺手买1件”商品的共同点。

但是,这些产品真的价廉物美?

记者实测发现,结算页面只显示了“顺手买1件”商品的店铺名称、商品名称、原价和顺手价,但消费者无法了解商品生产企业、材质、评价等其他信息。消费者只有在付款购买后,才能通过平台“我的订单”选项,点击相关产品查看产品详情。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顺手买1件”产品从价格到品质,都大有水分。

以顺手价19.8元、标价488元的项链为例,该产品在该店铺的正常售卖价格只有29.8元,而且详情页面没有任何“原价488元”的介绍。同时,店铺综合评价和产品评价都不太高,有消费者评价该项链“劣质玩具”“塑料的,不是珍珠”“断的,找客服,客服不理”“价格虚高”“非常廉价”“就没有这么坑的”……记者试图就“顺手买1件”的产品联系该店铺客服,却始终没人答复。

至于标价128元的防晒帽,正常售卖价格为27元,只比顺手价高了0.1元,而且标注的品牌涉嫌傍名牌;标价129元的小丝巾,正常售卖价格也只有19元。

可见,“顺手买1件”的原价不可相信,顺手价的“优惠”很有水分。同时,相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如果贪图便宜“顺手买1件”,很可能上当受骗。

源自传统零售业

营销新模式致消费信任受创

记者了解到,“顺手买1件”,作为近年刚开始流行的一种零售电商新玩法,并非是电商平台的原创,而是源自传统零售业。

零售史上有个“啤酒与尿布”的经典案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超市中,管理人员分析销售数据时发现:啤酒与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中。因为被嘱咐买尿布的年轻父亲常会顺手买了啤酒,后来超市就利用这一行为规律,让尿布和啤酒销量双双增加。

电商行业也是根据类似的思维推出“顺手买1件”,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买完目标商品要结账的时候,系统通过大数据按其以往购物偏好推送一些商品,消费者可能顺手加到付款列表,这样就实现了营收的增加。

付款页面是个巨大的流量池,对电商平台来说不利用实在可惜,“顺手买1件”通过一些明星单品的付款页面实现跨店铺、跨品类的渗透,提升了人货拼配的效率,效果相当于变废为宝,因此短时间内就在多个电商平台流行起来。

在超市的收银台前,消费者其实是没有时间思考的,因为后面还有人排队等待,所以收银台往往会摆列一些口香糖等不需要过多思考的常用商品,同时也方便“凑单”。

对此,有媒体人曾表示,而在网上的付款页面也一样,“顺手买1件”多是一些消费者只看价格而无需过多思考就能决策的商品,产品详情也不方便跳转查看,这就为部分店铺商品价格造假、品质造假提供了空间,一些商家抱着“反正这些商品大多价格低廉,一般人也不会较真”的心态,胆大妄为。虽然过去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电商平台起到了带头作用,比如率先施行七天无理由退货等规则,但也要看到营销模式创新带来的新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不但创新会失败,甚至连带平台积累的消费信任也会受创。

“原价”设置含水分

摇身一变“顺手价”吸引消费者

“这是系统自动推送的”“不是我们的产品,不太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选项”……记者将结账时出现的“顺手买1件”商品页面发送给原先购物的店铺,相关客服均表示,“顺手买1件”的商品与原有店铺无关。

在调查中,有一家饰品小店的“顺手买1件”商品出自本店,客服也承认了这是店铺设置的促销,为的是推动销售,所以顺手价能比单独下单便宜10元。不过,这家店的“原价”设置也有水分:正常售价29.9元的发夹,在“顺手买1件”页面摇身一变成了39元。

“这就是商家的套路。”有电商代运营从业者李先生介绍道:“顺手买1件”是平台面向商家推出的营销工具,当消费者在单店下单金额达到一定门槛后,可以在下单页勾选一件包邮商品进行超值换购。这一营销工具的本意是帮助商户在现有客单价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客单价,既不需要额外的流量投入,也不产生额外的物流成本。“所以,很多商家的‘顺手买1件’门槛非常低,只要有消费,就能‘顺手买’,而且通过‘原价’和‘顺手价’的巨大差异,吸引消费者下单。”

但他坦言,“顺手买1件”的促销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平台支持跨店“顺手买1件”,这就使得消费者看到的“顺手买1件”商品未必来自原本选购的店铺,原店铺不对“顺手买1件”商品负责。另一方面,“顺手买1件”的页面设计比较简单,不支持跳转,消费者无法查看产品详情,这也为部分店铺、商品价格造假、品质造假提供了空间。“总之,‘顺手买1件’确实可以帮助商家提高客单价、推广新品、加速消化库存等。但由于系统设置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李先生说。

那么,究竟是谁在推广“顺手买1件”?记者查询发现,很多运营者都针对“顺手买1件”做了推广,主要是用于产品清仓和拉新用户建立产品基础评价,有平台甚至有人专门推广此类营销。

某平台“顺手买1件”功能推广人员坦言:“如果某商家的产品是低‘客单价’,那么可以利用‘顺手买1件’的功能给产品做基础评价。如果跨店做‘顺手买1件’就牛了,只要该商家设置了,所有没有设置同店‘顺手买1件’的店铺,后面的订单都会出现该商家的商品,也就是说借别人的流量来成交商家的产品。”

简而言之,开通“顺手买1件”的商家在没有额外费用投入情况下,能带来新增交易。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开通商家的主要“玩法”有四种

一是推荐新品。以一定的折扣向消费者推荐店铺新品,且争取复购(5元以上的成交价计入搜索成交);

二是清理尾货。对占用库存的尾货通过“顺手买1件”向消费者推荐;

三是派送小样。通过“顺手买1件”,将小样派送到消费者手中。下单过程中有消费者筛选,人群更精准;

四是提升客单价。低价格和主推品较为匹配的商品通过“顺手买1件”带动整个下单的客单价提升。

活动规则有问题

过度强调转化率

最近,上海辟谣平台调查了淘宝“顺手买1件”的促销方式,指出页面呈现的“顺手买1件”商品涉嫌虚构原价,而且在消费者下单前,不支持查看商品详情,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报道刊发后,很多读者表示有同感,认为平台不让消费者查看价格和详情,属于欺诈促销,应该曝光并督促整改。

消费者陈女士建议,平台如果要整改,应该拿出诚意,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查看商品详情,为什么平台不能提供点击查看详情的服务?如果技术实现不了或者不愿意让消费者查看详情,不如取消‘顺手买1件’,不要再误导消费者了。”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商家给上海辟谣平台留言,介绍了有关“顺手买1件”的更多情况。有商家指出,“顺手买1件”本身有利于商家和消费者,但目前的活动规则有问题,应当调整完善。

部分商家说,平台没有对“顺手买1件”商品收取推广费,且支持跨店铺“顺手买1件”,这就使得商家有机会用低成本推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商家比较欢迎这一促销,觉得可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关注自己的店铺和商品。

同时,“顺手买1件”的商品要求包邮,对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来说,除了产品本身的价格优势外,还有邮费优势。所以,这项服务完全可以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

但商家也承认,目前“顺手买1件”的规则存在瑕疵。

有商家指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淘宝对“顺手买1件”商品的审核规则有问题,“过度强调转化率。”

从部分商家介绍的促销规则看,淘宝平台对参与“顺手买1件”的店铺和商品设有考核机制,较大的权重是商品转化率,“举例来说,一件‘顺手买1件’商品如果累计曝光率超过1000人次,但曝光转化率低于0.2%,那么平台会将这件商品降权,不支持其成为‘顺手买1件’商品。”至于商品评价、店铺评价等消费者更看重的因素,在后台评判时,权重并不大。

“有的商家为了追求转化率,就提供低质低价商品参与这项活动,平台又没有有效的惩戒措施,加上平台对商品详情页遮遮掩掩,导致‘顺手买1件’问题多多。”有商家认为,商家和消费者都需要公平营销。作为平台,有必要直面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打闷包”销售的现象。

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平台需要倾听消费者心声

那么,部分商家的“顺手买1件”营销活动,具体有哪些问题呢?

在“顺手买1件”中,消费者无法在付款前了解产品的材料、规格、评论等信息。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具体来看,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可见,比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和商家目前的销售模式已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是否涉嫌诱导消费和价格欺诈?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认为,出现在“顺手买1件”促销页面的商品,往往是大数据根据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推算而进行匹配的。如果这种商品就是消费者日常习惯购买的,那么他可能不需要通过浏览商品的详情页来了解具体信息,包括:价格、产地、生产者、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价格有一定的优惠,那么消费者是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家可以完全不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渠道。哪怕是付款之后才能看到,也涉嫌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对于商品原价、详情页价格与顺手价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有证据表明商家存在虚构价格的行为,那么消费者就可以举报其涉嫌价格欺诈并索赔。

同时,记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根据价格法,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明确,经营者通过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实情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无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行为;“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但在“顺手买1件”中,相关商品的“原价”无法查实,而“顺手价”与“原价”之间的差异又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以上种种,均显示“顺手买1件”涉嫌价格欺诈。

平台和商家设置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无可厚非,但不论何种促销,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从本次调查看,“顺手买1件”这一促销形式的改进空间不小,平台和监管部门都应承担各自的责任,保护消费者利益。

对于电商平台的“顺手买1件”存在的诸多问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顺手买1件”推荐的商品不让消费者查看价格和详情,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应该督促整改。该功能虽然有利于商品推广,但平台的销售规则还不够完善,平台需要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完善内容。“顺手买1件”一般都是低价商品,如果暗藏假冒伪劣商品,对于平台和消费者来说都不公平,甚至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互联网分析师信海光表示,消费者在电商平台可能是有目的的购物,但当买完目标商品要结账的时候,系统通过大数据按其以往购物偏好推送一些商品,消费者极可能顺手加到付款列表,这样就实现了营收的增加。因此这种模式短时间内就在多个电商平台流行起来。

不过,“顺手买1件”多是一些消费者只看价格而无需过多思考就能决策的商品,产品详情也不方便跳转查看,这就为部分店铺、商品价格造假、品质造假提供了空间。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会影响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