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桌子、一堆免费礼品、两三个人吆喝,就组成了一个地摊“推流”团队。当你拿出手机扫码时,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不少老人身上,他们沉迷扫码,却缺乏对二维码背后风险的认知,导致被骗。
比如,有人在公园锻炼时容易被“免费领礼品”的吆喝声吸引,扫码时信息泄露导致银行卡被盗刷;有人看到“创业者”以小额红包为诱饵推广二维码,兴冲冲扫码却被对方盗走社交账号密码,批量发送涉诈短信;还有人沉迷于扫码做刷单任务,结果发现是骗局。
“地推引流”是第一步
“面对面”圈套五花八门
抽纸、公仔、杯子……近日,家住西安市新城区的贺源发现,69岁的父亲外出回家,总会带一两样物品,没多长时间,家里就有了一堆。
“家里的抽纸囤了不少,不用买;孩子已经大了,过了喜欢公仔的年龄,不需要;杯子完全够用,不用买新的……”虽然贺源说了多次,但父亲似乎一直没听进去。
近日,贺源无奈地对记者说:“再三询问下,父亲跟我说,拿回家的物品都没花钱,是在街边、商场内扫码后领取的。”
有时只需扫码便可领取小物品,有时需要完成任务。得知父亲在推销员的指导下,还刷过单、入过群,贺源的心揪了起来。“老人总以为扫一下码,不费啥事就能领到‘礼品’,殊不知背后暗藏风险。”贺源说。
2024年11月1日下午,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的多家商场进行实地调查,在一家商场前,看到有推销员正在进行“地推引流”。只见在商场外,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上,摆满了小礼品,看到有人走过,推销员迎上前说:“扫码便可随意带走桌上的一样礼品。”记者注意到,年轻人几乎都选择无视,停下脚步询问如何操作的多为老年人。
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傲提示,不法分子常用扫码送礼品、协助开通“政务服务”的方式诱使老年人扫码或提供身份信息,从而开展非法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不法分子在吸引老年人扫码或提供身份信息时,一旦将上述信息用于非法活动,便可能构成犯罪。
如果说在商场推销扫码是“面对面”的圈套,那么,“不见面”的扫码领礼物则套路更多。
前不久的中秋佳节,重庆陈女士的母亲扫码中秋“大礼包”竟遇上刷单诈骗。“起初,我妈收到了虚拟号码打来的电话,提醒她有一份快递需要签收,随后,快递站发来了取件码。”陈女士告诉记者,家人取回并拆开快递后,发现是陌生人寄来的一封感谢信,信封上面印着美×月饼的标识。
感谢信中写道:“我们在各购物平台随机抽取66888名有着3年以上的购物记录的活跃用户参与回馈好礼活动,所获得的任意产品都无需任何费用包邮到家。”感谢信背面则是“0元领三重中秋豪礼”的刮奖区。
“我妈刮开发现,中了一份588元的美×月饼礼包、一瓶39.9元的洗衣液和20元的现金红包,奖励后面标明了赞助平台。”陈女士说,要领取好礼,则要扫码联系“客服”。家人使用社交平台扫了刮奖区附带的二维码,显示的却是“非官方网站”,需要复制链接后使用浏览器继续打开。
“对方会核对你的领取号码和手机号,一开始我妈报的是我的手机号,他们核对之后发现不是他们‘撒的网’,所以拒绝了。”陈女士说。后来,她的妈妈报上了与快递信息相同的手机号后,“客服”开始确认相关信息。
“他们知道我们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和手机号,一开始确实寄了洗衣液过来。”陈盈说。
之后,陈盈的妈妈又被“客服”告知“做任务能够领红包”。于是,她按照“客服”的指引下载了某App,开始做“任务”。一开始是让关注某酒店公众号,每关注一个能领5元红包且日结。
“做了一天任务之后,反诈App来了电话,提醒我们近期有遭遇诈骗的风险,我这才反应过来。”陈女士说。她随即在社交软件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不少人有类似遭遇。
记者调查发现,每到特殊的节假日,诈骗分子除了送来“豪礼”,更有“零食好礼”“健康手册”等“福利”,扫描的二维码虽然打着不同品牌的旗号,却有着相似的套路。
“节日氛围容易降低群众的防范意识,不法分子试图通过广撒网实施诈骗。”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告诉记者。
“对于来历不明的快递包裹、二维码或链接,切勿随意扫描或点击,以免泄露个人信息,遭受经济损失。”常莎说,作为消费者,应当有反诈意识,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轻信陌生短信或来电;应当通过官方渠道与商家取得联系或核实情况;最好在手机上下载官方反诈App,及时知晓最新骗局。
贪小便宜沉迷扫码
个人信息容易泄露
家住天津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其父亲扫码的那家超市平常只售卖面粉、面条、鸡蛋等商品,隔三差五会给邻近的老年人免费发放鸡蛋、小推车等。
突然有一天,超市工作人员向老年人发放酸奶粉和酸奶机,声称这是某品牌厂家的免费促销活动。为了增加互动,对方不定期在群里发放小额红包,鼓励老年人分享自制酸奶的照片和视频。过了一些时日,群主称有线下保健讲座可以免费听,并且只要听课就有礼品赠送。李女士的父亲和一些群友不明就里,每天早上6点半就赶去听课,中午12点回家。
“讲座内容都和酸奶粉相关,对方声称酸奶粉具有改善肠胃、调节胃酸、增强免疫力等奇效,鼓励到场的老年人购买,还称买得越多送得越多,赠品包括活络油、维生素C片、沙琪玛、饼干、椰子油、牙膏、香皂等。”李女士说,父亲等人听了一段时间的讲座后,对酸奶粉的神奇功效深信不疑,听到购买有礼品,便纷纷掏钱买单。
发现父亲被骗后,李女士去核查这家超市的情况,发现对方宣称“在全国有30多家分店”是假的。等到她想上门讨说法时,超市已经人去楼空,社交群也被解散了。
可被骗后,李女士的父亲并没有吸取教训,后续看到有人以“扫码做任务领红包”为噱头进行推广时,还是接着扫码,每天拿着手机做任务,结果非但没有领到红包,反而搭进去了不少钱。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扫码领取礼物,导致信息泄露。
近年来,各地警方查处、发布多起“村推”案件,并多次发布提醒。在这些案件中,除了扫码领礼品,犯罪分子最常用的便是打着帮忙激活医保电子凭证等口号,非法获取村民信息。
在乐山警方侦办的“许某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纠集社会闲散人员组成“村推”团伙,假借下乡推广“电子医保卡”工作人员身份掩护进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他们在四川乐山犍为、广元利州、遂宁射洪以及云南文山等地,以帮助他人下载注册国家医保App为名,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受害人手机注册网络账号,注册一个账号获利5~7元不等,共计获利约4万元。
山东网警2023年8月曾发布一起案例,该案中,犯罪分子到村里,见到老年人就热情地打招呼,并称医保部门开通了“手机视频办医保”服务,可以免费帮老人办理。看到来人如此热心,有需求的老人便拿出手机让他们进行操作。之后面对警方,3人交代了以帮忙办理“视频医保”为幌子,骗取村民个人信息进行贩卖的事实。
在湖北汉川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一起案件中,“村推”团伙打着为农村免费激活电子医保卡的旗号,不到10天就骗取村民重要个人信息过万条。经查,该“村推”团伙主要组织者为熊某。熊某冒充甘肃省某传媒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身份,称能免费帮助汉川市各乡镇村民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并用该公司相关资质骗取了汉川市医保局的信任和支持。以熊某为首,徐某等3人为负责人,龚某等5人为小组长,肖某、刘某鑫、汪某智等19人为业务员的“村推”团伙,先后到7个乡镇的105个村进行“村推”。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提醒,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陌生人称扫码送礼品、帮忙激活医保电子凭证等情况,要明白这些很大可能是陷阱。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可能会成为犯罪分子进行诈骗、非法洗钱的工具。“民众要提高防范意识,时刻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切勿轻易把手机交给陌生人私自操作,或者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扫码入群买课“学习”
埋头刷单落入陷阱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老年人因沉迷于扫码,落入刷单陷阱。
2024年10月28日,家住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壶泉镇的魏女士收到一份来历不明快递,包裹内有一张“双十一狂欢购”卡片,上面标注领取编码后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奖品,魏女士进行一系列操作后逐渐意识自己被骗。
近日,沈阳的朱女士收到一个快递,打开后是一张刮刮奖卡片。朱女士扫了抽奖二维码后,进入一个微信群。群里有人在发任务,声称到某平台商家点赞就可以领取佣金。朱女士扫码之后,对方称其可以升级账户,但是需要下载App。于是,朱女士就按照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个叫“COBUY”的App。登录后,一个客服指导她抢单做任务,但要先充值才能抢单。朱女士转账近6万元,操作显示无法抢单,要继续转账16.7万元才可以。这时,朱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在广西贺州,黄先生也遇到了类似情况。黄先生收到陌生快递,并扫了其中夹带卡片上的二维码,之后加上“工作人员”微信,按要求完成“刷单”任务。
黄先生按要求连续转账两笔资金到对方指定的账户后,对方以需再完成3次充值任务升级代理后方可返现为由诱导黄先生多次转账。他别无办法,只能继续充值转账。直到转账金额已达3300元后,对方见黄先生一直追问,将其拉黑,黄先生才意识到是骗局。
来自江苏的张女士今年65岁,平日除了照看孙子没有其他事情,空闲时喜欢在短视频平台扫码做任务领红包。前段时间浏览某社交平台时,她看到一则兼职广告,便扫码添加对方为好友。对方声称“权威正规平台购物刷单,大额返利有保障”,张女士信以为真,拿着手机认真看完了对方发来的所谓刷单教程。
随后,张女士按照对方要求开通某平台信用支付,并在某购物平台向一个手机号充值话费50元。充值完成后,对方称张女士操作错误,与其开启屏幕共享,“手把手”教学让张女士再次分批购买了2990元的充值卡。
购买完成后,张女士发现其购买的充值卡已被对方使用,找对方询问却没有得到回复。张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遂报警。
退休在家的河北人王女士平常喜欢拍视频,时不时会剪辑一些短视频上传至网上。为了提高自己的剪辑水平,她只要看到免费的教程便扫码学习。
一天,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广告,宣称“只需在家操作手机,剪辑视频的收入就能超过你的主业。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新兴的赚钱职业——手机视频剪辑。这个平台刚推出,知道的人不多,现在加入,今年你的钱包一定能鼓起来。扫码加入群,我会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王女士心动了,主动扫码进了群。
入群后,群主给所有成员“免费”上了5天培训课,课程内容主要是“成功学”——“退休的人、在家闲着的人更应该去赚钱”“利用空闲时间赚钱”“其他人已经成功带货,实现了粉丝变现,你还好意思闲着吗”……被“洗脑”5天后,王女士天天拿着手机研究做短视频,最后为了提高剪辑技能,在群里花2880元买了一套视频剪辑课程。
“其实就是20多条短视频的教学,内容就是加一些旋转类的特效,类似于做PPT,内容简单老套。这些教学视频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王女士介绍,每个视频链接下面都配有激励性文案,比如“自古成功在尝试,不尝试永远不会成功,成功的一半就是勇气,大胆尝试,往往更能成功”等。学完这些视频后,群主声称,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能,需要重新交学费报名并购买一款售价499元的××工坊软件。
意识到被骗后,王女士联系对方申请退课退款,却被告知“教学进度条已经拉完,代表你已经学完了,无法退款”。
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发现,像王女士这样被赚钱课程诱骗扫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有人被忽悠购买了很多高阶、进阶课程,花费1万多元,却并未实现对方宣称的打造个人IP、赚钱变现等效果。
有投诉者介绍,扫码入群后,其被群主忽悠购买了一套视频剪辑课程,对方承诺没有任何隐性消费、可以随时退款,可课程开始不到一周,就被要求额外支付400多元购买AI软件,不买就不能继续后面的课程学习。
受访专家指出,若网络培训机构虚构盈利前景,诱使低龄老人交纳培训费用,可能构成民事欺诈,情节严重的,还涉嫌刑事诈骗。
提升判断防范能力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马丽红告诉记者,从法律上讲,大部分老年人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应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但近年来,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消费陷阱和诈骗行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社会一大痛点。
“老年人之所以成为被虚假网络培训收割的重点对象,首先是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大脑额叶功能逐渐减退,影响逻辑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极容易被骗子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场景忽悠。其次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感觉自己没了用武之地,且人际交往圈层缩小,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和焦虑情绪,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希望做一些事情能跟上社会节奏,为家庭创收,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此外,一些老人的子女忙于工作和抚育下一代,对老人关心不够,导致有些老人轻易陷入骗子编织的‘关爱陷阱’,成为骗子们围猎的对象。”马丽红说。
有办案民警介绍,“地推”人员之所以专门寻找农村老年人作为目标,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信息以及手机号大多没有注册过购物平台或社交平台的账号。部分“薅羊毛”所得物资根据被抓的“地推”人员交代,他们将老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以及验证码等信息发送到上游微信群,对方根据这些信息注册不同的账号,根据账号类型不同,“地推”人员可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佣金”;而上游的不法分子再将注册成功的账号贩卖非法获取收益,这些账号有的被用于“薅羊毛”,有的甚至用来实施电信诈骗活动。
“这是当前数字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数字鸿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光建说,部分老年人对数字社会的发展还不适应,对网络消费领域的实际情况不是很熟悉,看到扫二维码有利可图,就容易沉迷,最后成为不法分子的坑骗对象。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旭亮建议,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护机构,设置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畅通维权渠道等。家人要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会的各种经验,提升老人的判断能力。
“从社会防范角度,除了公安部门日常展开的专项打击行动外,还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安装防骗软件及时拦截可疑来电,过滤垃圾短信息。同时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提升老年人对新技术的适应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周旭亮说。
然而,当老年人已经陷入扫码骗局时,他们又该如何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周旭亮的建议是,要及时与家人沟通,切不可出于羞愧错过维权最佳时机;要固定好证据,比如聊天页面、广告界面、支付凭证截图保存;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线索,寻求帮助,必要时可通过诉讼渠道维权。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杂志11月刊)